首页 > 谍血未冷 > 第十五章到天津

我的书架

第十五章到天津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  看着急促喘息的老妇人,围观的众人都欢呼起来。林森对着刚刚被净明放开的美国人说道,

  “是无知蒙蔽了你的双眼,还是你本身就是一头蠢猪?”

  刚刚在净明的手里,他毫无还手之力就被控制住了,现在被净明捏过的手臂还有青紫色的印记,所以他只能面露不忿却又不敢上前,林森摇摇头,他的两个同伴连忙上前,拉开他走到了一边。这时周围响起热烈的掌声,还有性格外向的吹起了口哨。老先生也扶着老夫人走过来感谢林森,

  “谢谢你年轻人,感谢你拯救了玛丽的生命,这同时也拯救了我,要知道如果失去了玛丽,我也活不下去了。”

  老先生说着就要给林森鞠躬,林森连忙伸手扶住,

  “别客气,这对我来说只是举手之劳。”

  老夫人也上前拉住了他的手,

  “谢谢你小伙子,要不是你,我就要活活的憋死了,这可真是可怕的死法。”

  说着话,她还翻了个白眼,周围的人都被逗笑了。林森也是佩服这位夫人的乐观精神,刚刚死里逃生,就能拿自己开玩笑,心也是够大的。

  老先生伸出手,说道,

  “正式介绍一下,我是詹姆斯琼恩,这时我太太玛丽琼恩,再次感谢你年轻人。”

 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林森,林森伸出右手握住了老先生的手,

  “琼恩先生你好,我叫林青,这是我的老师净明。”

  净明看出来林森在介绍自己,双手合十念了一声,“阿弥陀佛”。

  这时围观的人群渐渐散去,老夫妇邀请林森二人坐下,琼恩先生招呼侍者撤掉桌上的杯盘,然后上了一壶咖啡。四人围坐一团,开始闲聊起来。

  这对老夫妻是英国人,这次是他们第一次来中国,之所以这么大的年纪还要远渡重洋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,是因为今年是这对夫妻结婚五十周年,这是一次金婚旅行。而且他们的小儿子奥伦兹琼恩就在天津的英国领事馆工作,他们正好借着旅行的机会,来看看这个离家多年的小儿子。

  知道林森的目的地也是天津,老夫人很高兴,她很喜欢这个英语流利的孩子,看到他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小孙子。她拉着林森的手一直没有放开,

  “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,我还有些害怕,因为我很喜欢热闹,在都是陌生人的环境里会让我很不舒服。现在好了,到了天津后你一定要来我家做客,我就多了一个小朋友,好不好?”

  林森看着这位热情的夫人,还能说什么呢,只能点头答应。琼恩先生对净明和尚很好奇,他好奇的是刚才轻易制服那个美国人的手法。他印象里的和尚都是只会坐禅和念经的,从来没见过净明这种武僧,于是他就询问起林森。林森不知道怎么给他解释,想了想说道,

  “欧洲中世纪的时候有了骑士团,他们是为了保护朝圣的人,净明师父就是中国的佛教中类似于教廷骑士的角色。他们磨练自身,掌握多种格斗技法,都是为了保护寺庙。”

  琼恩先生大概明白了,对净明的态度不由得尊敬了许多。

  在船上多了这么两个朋友,林森每天除了跟着净明学习,适合船上狭窄环境下练习的少林武功,就是和两位老人聊天,给他们介绍中国的历史风俗等等。两天下来,林森的英语表达能力都增强了许多,这倒是意外之喜。

  1929年4月12日,王后号到港天津。分手时林森见到了来接琼恩夫妇的奥伦兹琼恩。得知林森在船上救了母亲的性命,奥伦兹琼恩对林森感激不已。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份是英国领事馆的三等武官,邀请林森和净明到家里做客。林森知道这时候的外国人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影响和权力,所以也愿意和他们建立一些交情,说不准以后就会用得上,于是就答应了他。

  和琼恩夫妇分开后,林森和净明就在法国租界的元宝街附近住进了一家旅店。之所以要特意来到这里,是因为净明老和尚有一个俗家师弟在元宝街开了一家少林武馆,他这位师弟名叫赵大奎,是和他一个师父的亲师弟。赵大奎十几年前离开少林寺,后来在天津开了少林武馆,为此还专门回少林寺报备。他们师兄弟的感情很好,现在既然决定留在天津,自然就来投奔他了。

  林森不愿去少林寺,净明拿自己的宝贝徒弟没有办法,自己孤身一人在哪里都一样,就跟着徒弟走吧。但是唯独一点,练武不能耽误。正好天津有少林武馆,在这里练武与在少林寺也没有多少区别。于是就到了这里。

  二人在旅店休息一晚洗洗一路风尘,第二天收拾整齐就去少林武馆拜门。由于逃离的匆忙,林森根本没有时间收拾行礼,只有身上穿的一套衣服,经过这一路的折腾,已经狼狈不堪了。好在旅馆提供洗衣烘干的服务,否则林森就要穿着满身汗臭味的衣服去见人了。

  武馆所在是一个大院子,进门就是练武场。十几个少年人正在一个青年的带领下演练少林长拳,呼喝跺脚,声震四野。院子两旁摆着几个兵器架子,架子后面还有一大排的石锁。这时一个青年迎上前来,目光落在净明大光头上,

  “这位大师是少林寺来的吗?”

  他看着净明头上的戒疤很恭敬的问道。

  “你们馆主赵大奎在吗?我是他师兄,少林净明。”

  净明看着他说道。青年连忙行礼,冲着身旁看热闹的一个弟子挥挥手,

  “赶紧去通知馆主,少林寺来人。”

  说着又转身招呼师徒二人进门,,

  “大师快请进,到这就算到家了,您二位是从少林寺来吗?这一路可不近乎啊,赶紧坐下喝口茶……”从进门到会客厅这一路上嘴就没停过。

  “真不愧是天津人.”

  林森暗想着,这卫嘴子的名声可真不是白来的。

  这时早有人去后院通报,一个身材粗壮的男人快步赶了过来。他四十多岁的年纪,顶着一个大光头,他脖颈短粗,双手骨节粗大,下盘极稳。一见面就哈哈大笑着拉住净明的手,

  “净明师兄,我们得有十年没见了吧,寺里都好吧,你什么时候出了少林寺的?”

  “寺里都好,你这里也很好啊。”

  净明和赵大奎分头落座,

  “去年寺里要派人去精武会教拳,我就去了。还收了这么个徒弟,阿青,过来拜见你师叔。”

  净明对站在身后的林森摆摆手。林森上前给赵大奎鞠躬行礼,

  “林青见过师叔。”

  赵大奎仔细看了看林森身形四肢,伸手把他拉到身前,

  “好孩子,跟着你师父练了多长时间了?”

  “今年初开始随师父习武,到现在三个多月了。”

  林森毕恭毕敬的回答。

  赵大奎道了几声好,转身面对净明,

  “师兄你的横练在少林寺都是一绝,这天下能胜你的人不多,可是能练到你这一步的又有几个呢。哎……”

  说着叹了口气,现在已经不是功夫的时代了。火器越来越厉害,肯下苦工学武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。净明听他这么说也不由得点了点头,要不是现在的这种情况,自己会到今天才收了这么一个徒弟吗?二人感叹了一阵,赵大奎先回过神来,

  “光顾着感慨了,师兄你们师徒现在住在哪里,有什么打算?”

  净明说暂时住旅店并告诉他自己的打算,想要在这里教徒弟练武。赵大奎大喜,

  ”都到家了还住什么旅店啊,小六子,你和几个师弟去把师伯的行礼拿回来,”

  他吩咐完转过头来,

  “师兄你能来真是太好了,正好最近有些事情发生,现在你来了我也有个商量的人了。今后你就安心的住下,有什么事就吩咐下面的徒弟去办。”

  净明听他这么说,不由得问道,

  “出了什么事了?”

  赵大奎对净明的到来真是喜出望外,就给他解释起来。最近天津武林发生了一些变故,他正为自己武馆实力不足发愁。天津这个地方租界林立,又是东北、华北、西北与南方连接的水陆码头通商要地,中国的外国的,内地的关外的,鱼龙混杂,武馆众多。小小的天津城可以说是中国北方武林的一个缩影。

  最近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,两个西北拳师左兆祥左兆瑞来到这里,想要开馆授徒。天津作为北方各大拳种的汇聚之地,想要开馆授徒,就得先要取得本地武师的同意,否则的话天天有人上门踢馆,再高的武艺也无法立足。而取得本地拳师同意这种事,对于在京津两地有偌大名声的太极,八卦,形意,八极,戳脚翻子一类的拳种来说,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。随便都能找到几个面子大的同门联络上当地同道。而外地小拳种想要在本地传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。

  两个西北拳师练习的红拳。红拳作为一种自古流传下来的拳法,在陕西这块土地上传承很广,也出过众多的武术名家。相传戚继光练兵的时候就在军中传授红拳,后来的闯王李自成也从小练习红拳。

  可是八百里秦川沃土,让百姓安居乐业,也很少与外界交流。红拳就成了陕西一地的传承,而且外地的拳种一旦进入陕西就很快会红拳化,失去本来的面目。这些既让红拳在本地有很大的影响力,也限制了它在外的传播。

  这两个西北拳师想要开馆,就被本地武林各种刁难,最后经过公议,给出了他们能够踢馆八家,就让他们在本地传拳的说法。这是让兄弟二人知难而退的故意刁难,试想一下,就算他们有踢馆八家的实力,可是真的踢了八家武馆,把本地同道都得罪光了,还能在此立足吗?可是不知道这二人是心里有气故意发作,还是确实都是实心眼,他们真的开始一家家的踢馆。

  等到净明师徒二人到了少林武馆时,他们已经踢了六家武馆了。少林武馆在本地武林中地位超然,很少参与江湖纷争,可是这次怕是不能脱身事外了。因为少林寺与红拳大有渊源。相传金末元初时,少林觉远上人结识了西北高手李叟,后来李叟在少林传下了大小红拳,棍术和擒拿。所以现在的少林武功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红拳是同根同源的。

  现在看着两个西北愣头青在天津连续踢馆,现在他们每踢一家武馆,就相当于在天津武林同道的脸上扇一巴掌,赵大奎非常担心他们的安全。可是现在少林武馆中,除了自己的大徒弟沈长源还算一个好手,就没有人能帮自己分担压力了。所以今天净明的到来让他有些喜出望外的感觉。

  净明听了他的介绍,也有些挠头,少林武馆立足天津,不能与天津的武林同道对立,可是红拳传人又与少林武功大有渊源,也不能看着他们两个吃了亏。真是两难的局面。现在只能让赵大奎派出人手密切关注左家两兄弟的情况,希望能在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再行援手。

  这些江湖纷争跟林森没什么关系,师徒二人就在这少林武馆住了下来,平日里林森就随师父苦练武功,闲暇时就写上一些时事短评的文章。原有的一点积蓄经过这一番折腾也没剩下多少,大部分临走前都留给小吉祥几人。林森过惯了缺什么就买的日子,手里没钱心里就发慌,于是就重抄旧业,开始写文换钱,慢慢的他开始在天津的报纸上发表了一些文章,武馆里的师兄弟们也知道了这个新来的师弟还是个大文化人。

  这个年代的中国百姓,识字率很低,大部人都是文盲。而中国自古就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,所以人们对读书人都有莫名的崇拜。现在突然发现身边出了一个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大文化人,一群师兄弟都对这个小师弟尊敬了几分。有事没事的都爱凑到他身边,听他讲讲报纸上的新鲜事。这让林森很快就融入了少林武馆的小徒弟中,结交了很多好朋友。

  
sitemap